2014年北京市公務員考試行測-言語理解真題解析(詳細版)
2014-北京-36.大約六千年前,古巴比倫的人們開始制作黏土代幣作為交易的記錄。不同形狀的黏士代幣表示不同的物品。當一次交易需要用到很多代幣時,人們就用黏土把它們包裹起來,交易者用削尖的木棍在上面刻上不同的符號,用以表示里面包了些什么。后來一些人想到了更簡潔的辦法,只需簡單地將符號刻在黏土上,就可以表示交易內(nèi)容,這樣就擺脫了煩瑣的代幣。于是文字被發(fā)明了,而這正是文明的開始。
這段文字主要介紹了
A.古巴比倫的貨幣發(fā)展史
B.古巴比倫文字是如何產(chǎn)生的
C.文字對文明發(fā)展的重要意義
D.古巴比倫人怎樣進行商品交換
【答案】B
【解析】通讀文段可知,文段為“分—總”結(jié)構(gòu),文段最后一句“于是,文字被發(fā)明了,而這正是文明的開始。”點明文段的中心,與選項B形成匹配。因此本題答案為B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014-北京-37.中國長江以南的居民最初來自北方,周期性的天災與持續(xù)不斷的人口壓力迫使?jié)h族逐漸離開黃河流域,遷移到南方,如南宋時就有一次南遷高峰。但是人口流動常常是不易察覺的,通過將地方志中提到的水利工程統(tǒng)計制表,歷史學家現(xiàn)在能夠說,早在3世紀就有相當數(shù)量的移民開始渡過長江,進入擁有季風氣候、熱帶叢林的南方。唐代移民迅速增長,13世紀晚期移民數(shù)量達到高峰,之后開始下降,直到1700年相對穩(wěn)定。此時,中國大半人口已住在長江以南。
對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準確的是
A.描述長江以南的人口遷入
B.介紹人口研究方面的新成果
C.分析中國古代人口大規(guī)模遷移的原因
D.說明人口壓力與人口流動之間的關(guān)系
【答案】A
【解析】考察對全文核心意思的概括歸納。此段話是分總結(jié)構(gòu),文段通過南宋、3世紀、唐代及13世紀不同時間段的人口遷移,呈現(xiàn)了人口遷移的過程,最后一句話,進行了歸納總結(jié)。故本題答案為A。
【糾錯】B項文中并未提及,C、D兩項與文段第一句話的意思相近,但沒有全面概括片段的整體意思,屬于片面信息,故均排除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2014-北京-38.“天池”的最早出處大概是《莊子》,原義是指寓言中所說的海,但至少到了南北朝時,人們已開始用“天池”專指那些位于山原之上的湖泊。比如北魏酈道元《水經(jīng)注》中就特別提到,山西寧武縣西南的管涔山上,有一處俗名祁連汨池的湖泊,因其坐落在山原之上,當?shù)厝擞址Q其為“天池”。近代以來,隨著地理視野的擴大,越來越多景致各異的天池相繼進入人們的視野。時至今日,提到天池,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有兩處,一是吉林長白山天池,另一處則是位于新疆博格達峰下的天山天池。
下列說法能在原文中得到印證的是
A.《莊子》中提到的天池指的是天山天池
B.酈道元首先用“天池”指稱山原上的湖泊
C.山西寧武縣管涔山上的天池已經(jīng)趨于干涸
D.“天池”現(xiàn)在的含義與《水經(jīng)注》相一致
【答案】D
【解析】考察對文段相應細節(jié)信息的把握。根據(jù)文段“時至今日,提到天池,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有兩處,一是吉林長白山天池,另一處則是位于新疆博格達峰下的天山天池”與選項D內(nèi)容相符。因此,本題答案為D。
【糾錯】A選項《莊子》中指海,B選項中“首先”原文未提到,C選項“干涸”
原文未涉及。
【信息源】《古今世界的瑤池和天池》
原文鏈接:http://www.cnki.com.cn/Article/CJFDTotal-WSZS201002011.htm
發(fā)表評論